关于猫弓形体病的认知和防治
2019-02-22 18:01
猫弓形体病是一种寄生虫病,是由弓形体原生动物引起的。人和多种其他动物均可感染,危害人的健康。
一、病原
病原是“刚地弓形体”,属原生动物,为一种细胞内寄生虫。虫体生活史中的滋养体阶段,形状呈弓形,故而得名,也叫“弓浆虫”。弓形体有两个宿主,即中间宿主和终末缩主。它的生活史包括5种类型阶段:即滋养体、包囊、裂殖体、配子体和卵囊。滋养体和包囊主要出现中间宿主(猫以外的哺乳动物、鸟类和某些变温动物)的体内,其中滋养体多见于急性病例的体液和组织液中,并多呈多型性,如弓形、新月形、香蕉形等。包囊型多见于慢性病例或无临床症状病例的脑、视网膜、肌肉以及内脏等组织器官中,多呈圆形,外层有较厚的囊膜,为弓形体的相对静止期。裂殖体、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。当猫吞食了含有滋养体、包囊或成熟的卵囊的肉食后,虫体可进入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内,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裂殖子,部分裂殖子进一步发展为配子体,雌雄配子体结合进行有性繁殖或成为卵囊,后者随粪便排出体外,在适宜的环境中,经过2~4天的发育成为具有感染力的卵囊。猫吞食的虫体,也有穿过肠上皮而进入淋巴和血液中,则可到达全身各脏器、组织,侵入细胞内,以出芽或二分法进行无性繁殖,产生大量虫体。当虫体致病力较强时,可使猫急性发病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猫体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免疫力或某种因素,使虫体的繁殖速度变慢,一部分虫体被机体消灭,另一部分在宿主的脑、骨骼肌等处形成包囊型虫体,能存活数年之久。除猫科动物以外的动物和人是弓形体的中间宿主。一般是由于弓形体的滋养体或包囊,通过某一途径使中间宿主受到感染。虫体通过血液、淋巴进入组织细胞内,进行无性繁殖。由于宿主的抵抗力不同,因此可能引起急性发病,也可能使其繁殖力受阻,宿主只出现轻度临床症状或仅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。弓形体的抵抗力,由于虫体处于生活史的不同阶段而具有较大的差异,其中滋养体的抵抗力最差,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,如1%来苏儿溶液1分钟即可杀死。包囊型虫体抵抗力较强,常温下可保持1年半的感染力,对一般酸、碱消毒药均有相当强的耐受能力,但不耐高温,80℃时1分钟可杀死,100℃时即刻死亡。
二、传播途径
传播途径比较复杂,既可胎内传染(即胎儿通过胎盘而感染),又可从外界感染。人主要是经胎盘传染胎儿,但也有可能通过输血发生传染。弓形体病人对周围人群则没有直接传播的危险性。其他很多动物也同样如此,它们本身可受传染,而对周围动物无直接传染危险,除非它们的肉被食用时。家猫和其他猫科动物不同,因为弓形体只有在猫科动物体内形成一种新的弓形体寄生型即卵囊。1只猫1天能排出1000万个卵囊,可持续排出2周多时间。病猫的免疫并不完全,因此它还可以再感染,又可重复排卵囊,所以说猫是本病的主要侵袭源。卵囊随粪便排出到外界环境中,在适合的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经过2~4天即变为传染性卵囊,人和其他动物均可通过接触带有该卵囊的土壤等而被感染。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,人工感染通过口、咽喉、皮下和腹腔等途径都可以引起发病。据报道,猫的品种、性别对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,季节对本病的发生也无大影响。但年龄不同时病的经过有一定的差异。幼猫多呈急性经过,成年或老年猫则为慢性经过。
三、症状
受弓形体感染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一般无明显症状,大多呈隐性或亚临床型经过而成为带虫者。只有少数出现临床症状。猫感染弓形体后通常为不显性经过。而幼龄猫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,则可急性发作。表现体温升高,下痢、呼吸困难和肺炎,有的出现神经症状。成年猫多为带虫者,死后剖解可见肺、肝、脾、淋巴结、心肌、脑等处均有炎性坏死性变化。显微镜下见坏死,周围有多形性的滋养体,有的在心、脑、骨骼肌等处有休止型的包囊体。人和其他动物的易感性,通常无年龄和性别差异,但随接触机会的增多而有上升的趋势。据报道,有45种哺乳动物、70种鸟种、5种变温动物和一些节肢动物都可以作为弓形体的中间宿主受到侵害,同时也成为本病的侵袭源。
四、诊断
一般依据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、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,作出诊断。其中以实验室检查为主要依据。通常用间接血液凝集试验的方法,既简便、快速,又灵敏而特异。另外也可用血液、分泌物等涂片染色进行镜检,观察有无弓形体。也可以用动物接种和免疫生物学诊断等方法。
五、治疗
目前尚无特效药,磺胺类药物对急性发作期有一定疗效。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75毫克,配合抗菌增效剂以每千克体重15毫克,每天分2次口服,连用5天。
六、预防
根据弓形体的生活史、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,预防本病要做到以下几点:
1.搞好环境卫生,及时清理猫的粪便,或深埋或发酵处理。
2.注意饮食卫生,猫食都应煮熟杀菌后饲喂,尤其是怀疑患病动物的肉品用作饲料时,更应慎重,以免感染。
3.隔离可疑病猫,及时治疗。
注意生活和饮食卫生,一旦发现及时隔离并治疗,将弓形虫病扼杀在摇篮里。
一、病原
病原是“刚地弓形体”,属原生动物,为一种细胞内寄生虫。虫体生活史中的滋养体阶段,形状呈弓形,故而得名,也叫“弓浆虫”。弓形体有两个宿主,即中间宿主和终末缩主。它的生活史包括5种类型阶段:即滋养体、包囊、裂殖体、配子体和卵囊。滋养体和包囊主要出现中间宿主(猫以外的哺乳动物、鸟类和某些变温动物)的体内,其中滋养体多见于急性病例的体液和组织液中,并多呈多型性,如弓形、新月形、香蕉形等。包囊型多见于慢性病例或无临床症状病例的脑、视网膜、肌肉以及内脏等组织器官中,多呈圆形,外层有较厚的囊膜,为弓形体的相对静止期。裂殖体、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。当猫吞食了含有滋养体、包囊或成熟的卵囊的肉食后,虫体可进入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内,进行无性繁殖而产生裂殖子,部分裂殖子进一步发展为配子体,雌雄配子体结合进行有性繁殖或成为卵囊,后者随粪便排出体外,在适宜的环境中,经过2~4天的发育成为具有感染力的卵囊。猫吞食的虫体,也有穿过肠上皮而进入淋巴和血液中,则可到达全身各脏器、组织,侵入细胞内,以出芽或二分法进行无性繁殖,产生大量虫体。当虫体致病力较强时,可使猫急性发病。另一种情况是由于猫体在感染过程中产生了免疫力或某种因素,使虫体的繁殖速度变慢,一部分虫体被机体消灭,另一部分在宿主的脑、骨骼肌等处形成包囊型虫体,能存活数年之久。除猫科动物以外的动物和人是弓形体的中间宿主。一般是由于弓形体的滋养体或包囊,通过某一途径使中间宿主受到感染。虫体通过血液、淋巴进入组织细胞内,进行无性繁殖。由于宿主的抵抗力不同,因此可能引起急性发病,也可能使其繁殖力受阻,宿主只出现轻度临床症状或仅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。弓形体的抵抗力,由于虫体处于生活史的不同阶段而具有较大的差异,其中滋养体的抵抗力最差,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,如1%来苏儿溶液1分钟即可杀死。包囊型虫体抵抗力较强,常温下可保持1年半的感染力,对一般酸、碱消毒药均有相当强的耐受能力,但不耐高温,80℃时1分钟可杀死,100℃时即刻死亡。
二、传播途径
传播途径比较复杂,既可胎内传染(即胎儿通过胎盘而感染),又可从外界感染。人主要是经胎盘传染胎儿,但也有可能通过输血发生传染。弓形体病人对周围人群则没有直接传播的危险性。其他很多动物也同样如此,它们本身可受传染,而对周围动物无直接传染危险,除非它们的肉被食用时。家猫和其他猫科动物不同,因为弓形体只有在猫科动物体内形成一种新的弓形体寄生型即卵囊。1只猫1天能排出1000万个卵囊,可持续排出2周多时间。病猫的免疫并不完全,因此它还可以再感染,又可重复排卵囊,所以说猫是本病的主要侵袭源。卵囊随粪便排出到外界环境中,在适合的温度、湿度条件下,经过2~4天即变为传染性卵囊,人和其他动物均可通过接触带有该卵囊的土壤等而被感染。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,人工感染通过口、咽喉、皮下和腹腔等途径都可以引起发病。据报道,猫的品种、性别对发病没有明显的差异,季节对本病的发生也无大影响。但年龄不同时病的经过有一定的差异。幼猫多呈急性经过,成年或老年猫则为慢性经过。
三、症状
受弓形体感染的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一般无明显症状,大多呈隐性或亚临床型经过而成为带虫者。只有少数出现临床症状。猫感染弓形体后通常为不显性经过。而幼龄猫或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,则可急性发作。表现体温升高,下痢、呼吸困难和肺炎,有的出现神经症状。成年猫多为带虫者,死后剖解可见肺、肝、脾、淋巴结、心肌、脑等处均有炎性坏死性变化。显微镜下见坏死,周围有多形性的滋养体,有的在心、脑、骨骼肌等处有休止型的包囊体。人和其他动物的易感性,通常无年龄和性别差异,但随接触机会的增多而有上升的趋势。据报道,有45种哺乳动物、70种鸟种、5种变温动物和一些节肢动物都可以作为弓形体的中间宿主受到侵害,同时也成为本病的侵袭源。
四、诊断
一般依据临床症状、病理变化、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,作出诊断。其中以实验室检查为主要依据。通常用间接血液凝集试验的方法,既简便、快速,又灵敏而特异。另外也可用血液、分泌物等涂片染色进行镜检,观察有无弓形体。也可以用动物接种和免疫生物学诊断等方法。
五、治疗
目前尚无特效药,磺胺类药物对急性发作期有一定疗效。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75毫克,配合抗菌增效剂以每千克体重15毫克,每天分2次口服,连用5天。
六、预防
根据弓形体的生活史、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,预防本病要做到以下几点:
1.搞好环境卫生,及时清理猫的粪便,或深埋或发酵处理。
2.注意饮食卫生,猫食都应煮熟杀菌后饲喂,尤其是怀疑患病动物的肉品用作饲料时,更应慎重,以免感染。
3.隔离可疑病猫,及时治疗。
注意生活和饮食卫生,一旦发现及时隔离并治疗,将弓形虫病扼杀在摇篮里。
上一篇:到底什么是弓形虫病?
下一篇:怎样防治弓形虫感染?